别人家的孩子 | 头铁小刘撞进宾大读博

分享者:刘正峰

录取学校:宾夕法尼亚大学

录取专业:生物学

毕业学校:罗彻斯特大学

01

不为申请而申请

从高中参加iGEM比赛入门生物,到本科又读了四年生物,七年的实验室和科(hua)研(shui)经历让我体会到了生物和科研的乐趣。除此之外,我对教书也感兴趣,觉得将来做一名大学教授好像挺不错(讲师也行啊)。为了实现这个想法,博士阶段的学习以及一个博士学位,都是必不可少的,所以我选择读博。

第一次和大心见面的时候,Luca和Nova就向我抛出了生物科研这条路上的种种挑战和可能面对的现实问题,她们这波良心“劝退”,是想看我跨进生物大坑的决心是否足够坚定、对未来可能遇到的困难是否有充分的考虑。而和大心签约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做了Michelle的职业咨询,她以职业咨询师的专业角度提供了充分的数据和信息,使我确定了生物这条路的确非常适合我,而且我未来职业方向的可能性不仅仅只有学术圈,还有其它许许多多的可能。

读博的时间成本很高,走弯路的人不少,因为在乎我的未来,大心才会花不少时间跟我对话、帮我确定方向。这其实是我与大心合作过程中最大的感触:他们不是为了申请而申请,他们真的在为学生的长远发展和人生幸福做切身的考虑,他们做事情的出发点是是否对学生好。这和我所知道的其他机构特别不一样(我听说的操作通常是:学生想申什么,就给他申什么,再改个甚至套个文书,把人申进去就可以了)。

02

不要学我

说说我的申请现实。首先,很好的博士项目的名额,很多时候已经被预定了,空余名额很可能非常少;第二,我本科期间没有发表第一作者署名的论文,但很多申请者已经是带着论文申博的了;第三,奖学金申请对有美国身份的学生更友好,而我没有美国身份;第四,我没有好好去“套磁儿”。前三点在申请前已经无法改变了,不过套磁儿这事,我原本是可以努力一下的。

在国际生的博士录取中,未来导师有很大的话语权,因此申请者通常会疏通人脉,想方设法去跟导师套磁儿。Sibyl在整个申请过程中都在问我,本科论文导师或关系好的教授里有没有人认识我想申请的大学里的教授,但是我没有,把Sibyl气死了。

为了让我有机会套磁儿,Sibyl还专门指导了我全套套磁儿方案:从怎么读文章找感兴趣的教授,到怎么从文章里找角度问教授问题,到怎么引起教授的注意,她甚至还帮我修改了邮件,帮助我成功获得了教授的回复……但成功实施这一次后,我就不干了,因为,太懒。Sibyl还跟我商量了挺久,让我去参加国际会议,现场套磁儿,但是因为时间原因,最后我也没去。

现在想想,我还是应该去套磁儿的,各位学弟学妹不要学我。

别人家的孩子 | 头铁小刘撞进宾大读博

▲左一为刘正峰

03

关键的选择

因为和未来的职业发展相关度很高,博士项目和自己的契合度很重要。在项目选择上,我重点考虑的因素是:是否符合我的科研兴趣方向、相应方向上的导师匹配度如何、项目提供的导师资源整体上和我想走的科研方向近不近。

在科研方向的选择上,Sibyl一直疯狂劝阻我不要读太基础的方向,她告诉我,我本科的研究方向“DNA损伤机制研究”太基础了,本身属于“比较成熟的研究领域”,之后的学术发展会很窄,而博士研究要向前端应用和新兴交叉领域发展。同时,考虑到申请难度和个人兴趣,博士研究方向又不能和本科的研究方向差距太大。所以我最终选择了与本科研究方向有关的、在genetics(遗传学)中领域较新的epigenetics(表观遗传学)作为申请方向。这是近10年来才快速成长起来的研究领域,学术上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而且应用角度广阔,适合作为博士研究的方向。

方向选定后,我就开始考虑导师的选择了。博士申请跟硕士申请很不一样,硕士申请主要是选大学、选项目,博士申请更多的是选科研方向、选导师。而且博士的录取,都是导师说了算,接下来的五六年,也都要跟着这个导师做研究。所以在选项目的时候,我和大心都会专门去查看导师的信息,力求找到匹配度高的导师。如果与导师不匹配,申请者的条件再好,也是不会被录取的。

具体来说,我考虑了导师的年龄、实验室的配置和导师的过往经历。我选的导师的年龄段都在35-50之间,主要是希望导师有精力和能力带领实验室、指导我(年龄太大的怕我读着读着人退休了)。实验室的配置主要看的是博士后和博士生的数量,我选择的是没有什么博士后但是博士生居多的实验室,这样的实验室不怎么缺钱(养得起我)而且推动项目的主力是博士生,所以对我未来的发展很有帮助(感谢sibyl的提醒)。导师的过往经历主要是看他/她发过的文章、合作过的实验室,来侧面判断导师的学术水平。

而之所以会考虑项目提供的导师资源整体上和我想走的科研方向近不近,是因为如果发生轮换的情况,其他导师和我的研究方向不符的话,我就很难挑到别的导师来继续指导我的研究了,这一点是我比较担心的。

04

凶猛文书

我十一月初才写的初稿(有点晚,拖延症犯了)。我的初稿就是把自己的经历一五一十写出来,写成了一个流水账。经过和小明、Sibyl的沟通,我了解到我在谈经历的时候,必须抓好重点,而且要梳理好经历之间的逻辑。这里你想表达的是什么?为什么写这个细节?这段经历和下一段经历的关系是什么?这些都是我经常被问到的问题。这些问题促使我认真思考在罗村的每段学术经历中,我最核心的变化和成长是什么、它们之间有着怎样的关联。另外,在和老师挖掘材料核心的过程中,我发现原本“普通”的经历,在找到了真正核心之后可以更突出我的优势。

开始的一两周,我们的修改速度是两三天改一稿,在和本科教授和大心老师确认框架之后,基本就是一天一稿甚至一天两三稿的速度在推进了。之所以可以这么凶猛的推进,是因为小明老师在深圳,Michelle在纽约,他俩分别在不同的时区给我提供接力指导,可以说是24小时无间断文书服务了。

我一共申请了12个项目,每个项目除了需要State of Purpose 和Personal Statement, 还需要补充文书,数量是很大的。而且针对每个学校的特点,我们都要对文书进行相应的修改。也就是说,即使是同一篇personal statement,也会有12个不同的版本。而且,每个版本的字数要求不一样,多亏砍王Michelle,手起刀落,恰到好处。

以上三位在文书部分真的帮了我很多。

别人家的孩子 | 头铁小刘撞进宾大读博

▲左一为刘正峰

05

不可控的面试

面试被问到什么问题,是不可控的,只能尽可能的做准备。Michelle提醒我准备好为什么喜欢这个学校/项目、为什么要读博士,以及充分练习如何表述自己的研究。Sibyl逼迫我面试前找领域内的文章和导师的文章来读。

面到第三个的时候,我发现其实导师们问的东西几乎是一模一样的。无非是你为什么选择这个学校/项目、为什么读博士、之前做过什么研究。有关自己的研究项目,我之前曾经反反复复讲过十多次,所以面试前并没有特别去做准备(讲的时候脑子里就仿佛有之前我自己做的poster,然后照着poster的顺序讲就OK)。讲的时候要注意有层次感和逻辑性(层次从大背景到小细节,逻辑从问题开始讲到实验和结论)。

此外,提前准备好1-2个关于你申请的这个项目、或关于你选择的这个导师的问题,有助于让导师觉得你真的对他们很感兴趣、很积极(刚好可以打发面试时间)。有的导师可能上来并不问你做过的项目,只讲他自己的项目,这个我没有预料到,所以被逼着问了他三十分钟的问题。

06

给学弟学妹的话

该套磁儿套磁儿,该背单词背单词,该写文书写文书,该读paper读paper,该去实验室去实验室,该和教授拉关系和教授拉关系,该好好学习好好学习,该去学术会议去学术会议,反对没钱的老板(最近在看空中浩劫满脑子的民航八该一反对)。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大心研学社):别人家的孩子 | 头铁小刘撞进宾大读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