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人家的孩子 | 走出封闭世界,认知更多可能

 

受访者:邵立子
录取学校:威廉玛丽学院
录取学校:伦敦大学
录取学校:多伦多大学
录取专业:政治学
高中学校:深外国际部(SWIS)

  

01

你妈妈说,1月31日那天,一向淡定理性的你穿着睡衣短裤一脸兴奋地从房间冲出来,她立刻猜出你是被威廉玛丽录取了,因为录别的学校你根本不至于这样。你为何如此中意威廉玛丽呢?
原因不只一个。这里的氛围比较适合我学习(直接说比较村也可以):地方小,离城市有距离。更重要的是,学校对本科的倾斜度很高、本科质量很好(在US NEWS排名上,威廉玛丽的本科教育排名全美第五)。其中,政治学又是学校比较热门且强势的专业,所以更符合我的学习需求。而且,虽然挂着大U的title,但学校的规模很小,师生比很讨喜,简直像大U中的文理学院。以及,以我的申请条件,虽然申威廉玛丽很不容易,但至少不算希望渺茫。对了,还有校徽比较古典,比较cooooooool(Jeff上身)。
  

02

在申请季的选校阶段,学校认为你9、10年级的成绩不够好,建议你以50位、60位的学校作为申请目标。当时的你有产生过自我怀疑吗?大心在选校的定位和策略上给了你怎样的帮助?
学校的升学指导在指导我的过程中主观意志是比较强的,这在当初给了我一种压迫的、权威性强的感觉。所以当被他建议选择50、60位的学校作为申请目标时,我是比较自闭+崩溃的,我以为我的申请道路+最终结果在他说出自己的意见时就已被“内定”了。我甚至怀疑大心帮我制定的选校策略是不是太过于乐观了。那段时间每次来大心,我都躺在懒人沙发上,身心俱疲,连老师投喂的零食都不肯吃了。
在ED2的最后阶段,是Luca老师说出了让我坚定了自己选校列表的一番话,印象最深的一句是:“失败的可能性选哪所都有,但是不选的话就是百分之百了。”这让我最后下定了决心。总的来说,选校的定位和策略是一个很需要高质量交互的过程,它需要有一个准确信息和资源的提供方,还需要有一个能根据这些信息和资源作出最好决定的决策者。大心在信息和资源的提供上面是非常专业的,且能够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需求,辅助学生做出最适合自己的选校决策。只是我在最后决定的时候落子不定地转了太久,所以导致做文书的时间上并不是很充裕。
  

03

在我心里,你一直是个有独立思考能力、专注于聆听自我和找寻适合自己的发展路径的人。你是如何选中政治学这个专业的呢?
其实选专业的过程对我来说主要是跟随直觉,并未经过深思熟虑。选择政治学这个学科有几个原因。第一当然是兴趣,浓厚的兴趣;第二,我认为它是一个很重要的学科,但在国内很多时候是被放置在台面下的,在这方面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都未能匹配它自身的重要性,所以我觉得要有这个好奇和欲望去探索这方面的东西;第三,它有机会让我了解到这个世界更多的可能性吧。
虽然选择了政治学作为本科专业,但我对所有的学科都保持开放的态度,我认为在还没上大学就把路钉死了才是不合适的。而这其实才是,在我眼里,大心给我帮助最大的地方:不要因为担心就业而把自己的思路局限在本科所学专业知识和未来职业的直接关联上,而要意识到通过不同学科的学习,可以习得不同的思维工具、提升自己对世界的认知,知识在这个快速变化的世界是可能很快过时的,而好的思维方法却是不会过时的、能够广泛运用的我开始意识到,学科训练所能带来的财富是多面的、丰富的。现在我或许只能盲人摸象地就着兴趣和直觉走,但随着大学期间更多的探索和体验,我说不定会发现其它更有趣的地方。
  

别人家的孩子 | 走出封闭世界,认知更多可能

▲ 右一为邵立子
 

04

我留意到,从IB的MYP,到最后的IB大考,学术难度在明显增大,而你的学术成绩却越来越好了。这个进步的背后,你做出了怎样的思考、调整和努力呢?
我9、10年级时的GPA挺不理想的(这在申请季挺令我沮丧的)。我对此的思考是,一定要有控制自己的能力。虽然进入高年级后,我的自制力比过去有了改善,但这对现在的我来说仍然很难,很多时候一躺下去、或一抓到手机,晚上就别想做事了。如何真正有效地拥有自制力是一件很值得去探索的事情。
关于具体的科目而言,我以前数学是比较差的,原因比较多。但现在想来应该不是我当初设想的“智商太低”,而是两个原因:怕+懒。怕是害怕自己的劣势暴露在大庭广众、光天化日之下。懒是。。。。算了,懒就是懒。其实这两点可以概括成对陌生事物的恐惧。后来我的数学有了一些进步,对比10年级时的自己,我意识到的重要一点就是:消除恐惧的最好办法就是去面对它。你知道概念了,也去做题了,可能还要花一段时间才会真的懂;但是如果不去做、不去想,那永远也懂不了。对数学是如此,对其它科目也是如此。
  

05

你觉得自己的标化备考顺利吗?作为过来人,你有哪些标化备考过程中的反思和心得可以分享给后辈们?
不顺利。很糟糕。导致这个结果的原因简单来说就是我根本没上心(至少没有用全力),所以我认为我能为该问题提供的唯一价值就是当反面教材。唯一能分享的心得就是:备考SAT/托福什么的,多早开始都不嫌早
即使在9/10年级阶段,平时没事睡前30-45分钟背背单词,在考试的时候会体现出用处的。不喜欢干巴巴背的话也可以尝试网易公开课/B站上的一些美国大学的人文社科类的公开课,里面的生僻词还是很多的。或者直接到一些发表评论文章的新闻网站/社科期刊上面找东西读,坚持下来效果都不错。
虽然我的标化没考好,但还是很感谢大心在我标化备考过程中提供的有力帮助。大心根据对我短板的评估和了解,帮助我筛选到了深圳培训行业里非常专业且上心的老师们做我的“背后推手”。在这方面,大心的推荐是非常值得信赖的只不过学生的努力也是同样重要,甚至是更重要的。
  

06

你在主文书中的“人设”是如何选定的?作为一个很有自己想法的人,你和文书老师的合作一定有不少碰撞和火花,可以分享给我们吗?
其实,在接受区老师的文书指导之前,让我在别人面前剖析自己的性格或成长变化是绝对不可能的,感觉太羞耻了,太尴尬了,太奇怪了但和区老师对话后,我发现他不是在挖我的隐私和痛处,只是耐心地听我讲自己的故事和感受,然后给我反馈和洞见。这样的交流后,我发现我开始愿意下笔了,这是一个很不错的开始!
在有关主文书的讨论中,我发现自己有很多优势面可以展示,但我起初未能确定我想在主文书里展示什么。而且,我认为能真实地写出这一面很重要,自己都写不下去的东西,不可能打动谁区老师没有急于帮我下决定,他给了我一个建议:或者可以从对自己触动最大的事情出发去考虑。
我开始认真反思我的人生。其实我在和朋友或同学的沟通中,因为自己“擅长分析”,经常碾压式地表达我的建议和意见,因此常常会惹怒他们。在一次和朋友因讨论一个小事情闹不愉快后,我倘开心扉写了长长一篇反思文发给区老师。区老师阅读后,约我进行了第二轮的沟通。这一轮沟通中,我们就那个小冲突和我的反思文出发,开始梳理我的经历。渐渐地,我们努力寻找的那个“我”逐渐露出水面:那个曾经善于思考却处于封闭体系中的我,那个后来走出自己的世界、更懂得聆听的我
随后的写作中,区老师不断提醒我,我们所选择的故事和讲述的重点,要能展示我的这个核心特质。这些提醒帮助我在写作和修改时有明确的标准(我自己作为故事的主角,常有一些舍不得去掉的细节哈哈)。在多轮修改后,我看着自己的故事,感觉自己在各种经历中的变化和成长,原来也是有迹可循的。值得一提的是,在文书定稿前的最后阶段,Luca老师还启发我构思了一个有趣而实用的开头,使得整个文书的可读性和质感进一步提升。
  

别人家的孩子 | 走出封闭世界,认知更多可能

▲ 威廉玛丽学院
 

07

“大心”意为扩大心灵的边界。在与大心合作的时光里,你对此有所体验吗?
大心的各位老师都是实际意义上在大心的小群体内“独领风骚”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突出、明显的特征(甚至有些时候我会觉得,一个团队里怎么会有那么明显的区分呢),都不可替代。我在与大心各位老师合作的过程中,从每个人身上都多多少少地受到了积极正面的影响
  

08

你最想对自己和后辈们说的话是什么?
嗯。。。没事的话就少玩点手机电脑,多读读书吧。玩太多的手机电脑的话,整个人都会变得不好,各种意义上的不好。当然这条建议的被采纳度可能非常有限,鉴于这篇访谈的读者的学习/生活习惯也许是非常出众的哈哈。
至于多看看书,我觉得这个真挺有必要的,因为这个是绝对“大心”的,不管读的深浅多少,益处肯定是百倍于坏处的。各个领域都有自己的入门读本,与学科本身的“枯燥”不同,很多优秀的入门读本还是非常容易上手的。给了我以上感觉的书有两本,所以我就推荐这两本。
如果对经济学有兴趣的,建议去读格里高利·曼昆的《经济学原理》。这是一本极出名的经济学教科/科普书,它很好地结合了教学和实际——用人话来讲,就是它读起来简单易懂,且生动有趣(一本教科书能写的生动有趣,应该不是太容易)。除此之外,它还把在高中课程阶段能学到的、几乎所有的经济学知识都解释的非常彻底,彻底到像我这种智商比较捉急的人读两遍也都读懂了(这是没有其它经济学的入门书籍能做到的)。所以,对这方面感兴趣的,或者课程有需要的,就入手这本吧。
第二本书是推荐给对政治学感兴趣的同学们的一本入门读物:包刚升所著的《政治学通识》。在政治学科领域,一本入门级的读物对学习所占的重要性可能要比其他学科同性质的读物多得多。这是因为政治学(尤其是作为其分支的“政治哲学”)比较有回盼性,学的都是实在的“圣贤书”。着实,古人们的诡辩和典雅的层层联络的观点铺垫对我们来说是挺新奇的,但除此之外,他们写的书恐怕还是不能在大多数人心中激起持久的共鸣或深读的欲望。他们的书在语言和兴趣这两方面,都对很多读者有较大的挑战。这一切都凸显了一本能把政治学从古至今以来的脉络都展现分明、语言现代化且平民化的入门级读物的重要性。在一本书的页码限制内就把一整个学科给成功“入门”很不容易,《政治学通识》算是在这个教科/科普领域做的最好的了。
  

别人家的孩子 | 走出封闭世界,认知更多可能

 ▲ 威廉玛丽学院校园
 
  ­  

  立子妈妈的话  

  
2020年春天,防疫时节,闭门家中静坐,烦闷多少是有一点的。可是背景那么灰暗的日子,小儿子Tyler给了我人生之中三个最好的消息:他被美国威廉玛丽学院、英国伦敦大学、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先后录取。那么好的消息,该说点什么了。
最大的一个感触是,年轻人应该有终生之师,找到终生之师,不停学习、反思,然后“会当凌绝顶”,在精神上、思想上有一个血统。记得Tyler小时候,我爱给Tyler讲故事,自己编的,当然没什么厉害的逻辑和情节,关键是把他放进这些故事里,他永远是主角。除了名字里有个xx不变,其它则会根据故事发生地的变化而变化,比如在韩国,他就叫金xx;在俄罗斯,他就叫xx拉夫斯基。这一系列故事从Tyler上幼儿园一直讲到小学三年级。现在回头想,类似这种非功利的教育,像是一颗颗小种子,放在孩子心里,让它们慢慢发芽成长,引导他找到自己的终生之师。
聊到对Tyler的期望,我期待他立志高远、明朗、平衡、通达、善良、永远充满赤子之心、永远饱有纪德所说的“盐的咸味”。
当时选择“大心”,也恰是因为大心的这群人有着“盐的咸味”,热血沸腾,至情至性。当初我看他们是如此,事实证明也果真如此!年轻却有极强的专业能力、聪明又饱有一身天真淳朴,我、爸爸、Tyler一致认为,我们当初的选择100%的正确!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大心研学社):别人家的孩子 | 走出封闭世界,认知更多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