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者:王灵犀
毕业高中:深圳荟同
录取学校:圣母大学(全美综排第18位)
录取学院:人文社科与艺术学院
01
成了复读机
我当时打开我的portal看到“congratulations(恭喜)”的字样的时候,有一瞬间在想,现在的大学发拒信都会温柔地来一句略带讽刺的恭喜吗?但是想着前两天我的同学对我说的“看到‘congratulations’就是被录取的意思”,我就又在心脏的剧烈跳动之下继续读了两句话。但是因为当时太紧张了,一方面确定是被录取了没必要往下读了,一方面又不敢置信想要再次确认,所以完全没有读懂录取通知书里除了“congratulations”以外的任何一个单词。
不管三七二十一,我就冲进了我爸妈的房间,一边尖叫著“我好像被录取了”,一边把他们两个从床上晃醒。虽然是刚刚被我叫醒,但是他们两个看起来像是醒了有一阵子了,几乎不带任何倦意地把我手中的电脑接过来,想要亲自确认录取结果,同时还嘱咐着我赶紧把这个消息发给姐姐、学校的college counselor和大心。
在爸爸妈妈告诉了所有亲朋好友我的录取结果、和姐姐通话交换了喜悦的心情后,其实我还有一种怅然若失的感觉。最紧张刺激的大学申请莫名结束了,恍然之间,有点不清楚接下来要做些什么了。不过这种迷茫也没有持续很久,因为提前知道录取结果会在12月17号出来,所以早我就和一位朋友约好了要一起出去玩。说是“如果被拒了,就当作是安慰我;如果被录了,就当作是祝贺我”。
就这样,被录取的那一天下午我都是在“繁忙”的玩乐中度过的。只不过,不论是在地铁口会面的时候、看电影取票的时候、在餐厅里吃饭的时候、还是在海边散步的时候,我都会时不时地想到被圣母录取的事实,然后不由自主地感叹一句:“啊,我居然被圣母录取了啊!”,搞得我的朋友觉得我是一个复读机。
02
不喜欢被人控制
大心是朋友的家长介绍给我们的,抱著“去了解一下吧”的想法,我们来到了大心。在和Nova第一次见面的过程中,我们感觉气氛很舒服,她很愿意听我说一些冗长的废话。我当时主要的想法是,既然是接下来两三年都要陪伴在我身边的人,那得找让我觉得舒服和被重视的,而从第一次见面开始,大心就让我感觉这条标准被满足了。
第一次见面时Nova说的一句话也让我记忆犹新,内容大约是“大心对自己的定位很明确,我们是帮助你达成你想要的目标的帮手,不是替你做决定的人,你才是大学申请这件事的主体,所我们帮你分析清楚利弊后,决策都必须由你来做”。我觉得这种觉悟对于留学机构来说也很重要,因为很多机构似乎觉得他们有能力左右一个学生从高中到上大学前的所有行为和决定,但是我不希望我的机构有这样的错觉。我不喜欢被人控制,不喜欢别人帮我做决定,只需要有人根据我的真实想法提出建议,并在我不足的地方适量地提供帮助就好了。
在见大心之前,我见的另一个留学机构的老师在跟我聊过一次以后,就直接开始向我推荐目标学校了,他们明明跟我不熟,对我也还不了解,怎么知道什么学校适合我呢。对比之下,Nova的话让我觉得大心是一个很有分寸感、不会强行跨进我私人领域的机构。
而且,我对大心提供的心理测量和方向评估很感兴趣,因为我觉得这种测试很有趣、很想做一下。我相信我妈妈当时也觉得大心在这一点上很独特、很有优势。我们都觉得经过这样的测量和评估,可以让机构更好、更快地以客观数据去了解我,而且从这一点中也能看出大心想要真正去了解每一个学生的意愿和主动性。
▲ 王灵犀和同学
03
倦怠、担忧、质疑、成长
其实在申请的过程中,我觉得学习啊、活动啊这些东西带来的挑战都是次要的,因为单说考试、夏校的学业、复杂的申请材料、时常灵感枯竭的作品集,都太过于片面了。我觉得对我来说最大的挑战,就是我自己的心态。我认为,我在心态上的挑战可以分为两类:倦怠心理和提前担忧心理。这两类心态都给我带来了很多心理上的消耗。
倦怠心理主要会发生在拼命地努力过后美其名曰的“休息时间”,或者多次尝试后依然要面对失败的时候。我感觉,这种倦怠心是一种保护自己少受伤害的生物本能。例如,我很努力地申请到了喜欢的夏校,第一个月为之熬夜通宵,第二个月我就会在明明知道自己在浪费时间的情况下,还整日与电子产品为伍。我个人认为,会有这样的行为的主要原因是时间分配不合理,前期把过多的任务积压在同一段时间完成,导致当时用力过猛、休息不足,然后就很容易产生报复性休息的心态。但曾经的身心透支,仿佛再怎么休息都补不回来,于是我就眼睁睁看着自己大量偷懒却停不下来。现在回头看,如果能在大多数时间按照一个张弛有度的、我能够适应的节奏去工作和休息的话,就能很好地避免这种行为的发生。
另外,因为在学校的成绩名列前茅,所以我的廉耻心多少会让我无法接受自己的失败。因此当标化考试出现问题,或AP Calculus BC的学习出现困难,并且多次失败的时候,我就会有逃避心态,干脆扔到一旁不去看了。我在高中期间只有这两件事持续失败,当时的我却没有选择为之继续努力,而选择认为这两件事很愚蠢、不值得自己努力,所以这两件事都以失败告终了,可能这辈子也没有机会去解决了,挺遗憾的。如果我当时能更有接受失败的勇气,事情可能会不同。
说起“提前担忧”,我担忧的并不是一个集中的、确定的东西,不像杞人一样只是担心天会不会掉下来这一件事,我会担心很多还没有发生的乱七八糟的事情,而且非常想要未雨绸缪。我担忧的很多事情甚至跟申请没什么关系,而且琐碎到我已经记忆模糊了。总之就是对未来的各种不确定性特别忧虑。
那个时候最阻碍我按照我一贯的步调去努力的就是对自己行为的意义的质疑,典型的质疑就是:假如未来的发展和我一开始设想的不一样,那我还有什么努力的必要吗?这样的想法会让我失去奋斗的动力。不过好在这种心情并没有持续很久,当我被“有意义吗?有必要吗?”这种想法拖累的时候,我就想着,“就算最后一切都白费了,就算考不上大学,人也总会为没有去做的事情感到后悔,而不是为努力了却因为不可抗力而失败的事情感到后悔”。就这样,学习接受未来的不确定性的这个过程,虽然带给了我心理上的消耗,但也带给了我成长的契机。
准备申请的过程还带给了我一些其它的成长,比较重要的成长就是能够更好地接受别人的想法了。我本身是一个有点固执己见的人,一旦确信某件事情,就很难接受别人的不同看法,所以这经常会让我在和别人的讨论中陷入一种片面的视角。在高中的这几年中,尤其是在签了大心、开始较为密集地为申请而参加活动后,因为接触到了更多不同的人、学到了更多的知识、对自己的能力和见识有了更加清晰的理解和定位,我开始意识到我的观点并不是真理、也并不涵盖所有方面,很多的话题都有更多、更深的视角,而我也开始更加习惯于从别人的观点中学习,并且能够更加轻松地尊重不同的想法。
另外一个成长就是我感觉我更加了解自己了。虽然这好像跟申请这件事情没有什么特别直接的关系,更像是随着年纪的增长,在高中阶段因为大脑发育和人格发展而更加理解自己的思考方式、待人接物的方式和在习惯场景的倾向。但是,可能从某种角度来看,在应对升学挑战的过程中接触到的人们、事物、知识等,在潜移默化之中塑造了我的行为和思考。总之,我觉得从高中开始,我才开始成为一个有内省能力的、完整的人。
▲ 王灵犀
04
春日暖阳
其实对我来说,别人的帮助是很难帮助我调整状态和缓解压力的,因为大部分人能给出来的建议和安慰我都知道,我自己也会这样对自己说话,所以他人对已知内容的强调通常没有什么特别的意义。而且,我不喜欢对别人露出脆弱的一面,这样的我很难受到别人在情绪上的帮助。虽然我不太需要口头上的说教,但我还是很需要感觉到他人对我的关怀的,像春日暖阳一样温暖但不热烈,但又无处不在的、静悄悄地洒落在角落中的关怀,对我来说是他人能给予的最有效的安慰。而我觉得,大心做到了这一点。
虽然可能不是刻意的,但是大心从来不会强迫我做任何事情,在我觉得疲惫和无谓的时候,他们也只是告诉我行为的后果,但是又给我充分的自己选择的权利。我认为,这是一种被尊重的相处模式,因为我不喜欢别人带著善意却颇具强迫性质的建议。
从最开始,和Michelle老师做心理测量和方向评估的时候开始,大心就很在乎我的感受和情绪,他们细致入微地了解我的喜好和倾向、我在学校的表现和成绩、生活中的性格和为人,不论是在课外活动选择上还是选校建议上,甚至日常的沟通上,都体现出了对我作为一个人的尊重和重视。甚至在有一阵子,我因为家里的问题而比较消沉,和Luca聊到这件事情的时候,她也没有独断地认为这件事情拖累了我、或者站着说话不腰疼的建议我不该任由这件事情影响我,相反,她从我的应对措施和我与自己的和解中看出了我的优点,并且以此铸成了我主文书的主题。
我认为没有比对他人绝对的尊重和真心的帮助更能为这个人带来心理上的鼓舞和滋养了,而这个行为在成年人和青少年之间尤为难得,因为大人很难不对孩子展现出多吃了几千碗饭而醖酿出来的高傲和不屑。而与大心的相处中,一直只有平等,这让我始终感到很舒适、很轻松。
05
和自己连接
我的主文书是在Luca的指导下完成的。在我们的讨论中,Luca和我一起确定了想要包含在主文书中的故事,并随之找到了透过那些故事可以升华出的精神内核。在撰写素材稿件的过程中,Luca建议我写的越细越好,要我把自己在经历那些故事时的真实感受尽量细节地复刻出来。然后基于我撰写的素材,Luca帮助我架构出了一个完整流畅的叙事结构。在结构架构好以后,Luca又多次帮助我修改细节,最后才终于完稿了。
其它的小文书主要是Michelle带着我完成的。我们会在每一轮确定了选校以后,一起在CommonApp和SlideRoom上面确认要写的文书的题目和字数。大多数的文书题目都是围绕学校和专业展开的,也有一部分是问我的经历和想法的。因为小文书不论是主题、结构还是表述方式,都比主文书容易不少,对我来说并不算很难把握,所以我和Michelle达成的一个默契就是,确定了题目和字数以后我就自己去写,把写完的初稿交给她去优化就好了。当我遇到比较猎奇或者刁难人的题目的时候,我就去请教Michelle,然后和她一起探讨要怎么才能基于这样的题目写出一篇不错的文书。
至于写文书的感悟。感觉这是人生中第一次要对自己的心灵、观点、兴趣等这么多不同的方面做出深刻剖析。而且因为和平时在脑海中对自己进行抽象总结不同,文书要求我把对自己的理解以理性或感性的文字阐述和表达出来,所以我第一次以这样的方式和自己产生了更加深层的连接,这种体验还蛮新奇的(虽然写文书很烦人)。
▲ 王灵犀和同学
06
为啥是我
现在聊聊为什么我一开始看到录取结果中的“congratulations”的时候会觉得是自己眼花了,毕竟我没有ACT/SAT,AP数量也偏少。首先,我觉得在没有ACT/SAT的情况下依旧能被录取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我申请的圣母大学相对没有那么看重标化成绩吧,我自己感觉多多少少是有这样的原因的。就像Luca提到过的,圣母大学更倾向对学生的申请材料进行holistic(全面的)的审核,这使得学校并没有因为我没有拿出优秀的标化成绩而对我失去好奇。而且,我在高中的成绩挺不错的,在年级中名列前茅,所以我的GPA和年级排名应该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AP不多和标化不利带来的负面影响吧。而且,我还有一些学术相关的课外活动,所以招生官大概还是感知到了我在学习能力上没有什么问题吧。
另外,圣母大学的校歌叫《Our Home》、录取通知书上又写了很大的“Welcome Home”,所以他们应该很希望学生能够真心把学校当成一个能找到温暖的第二个家吧,而我的活动列表中和作品集中都多次出现了与我现在的高中紧密相关的经历,例如说我会为学校的各种活动设计海报、作为学生代表宣传学校、和学校的同学们组成乐队代表学校去外面表演等,总之就是我在学校的多个方面都参与的很投入,而且我是发自真心的在帮助自己的校园,所以圣母大学可能看到了我在他们校园里的可能性。而且,在圣母大学的第二篇小文书中,他们问我“最喜欢的别人对我的夸奖是什么”,我写的是我喜欢别人夸我是一个能给予帮助、支持和善意的人,而且我的社区服务活动也确实可以说明我是这样的。所以,他们可能觉得我这种人比较符合他们学校的价值观吧。
此外,我在十一年级的暑假参加了圣母大学的夏校,所以招生官也许觉得我对圣母大学的青睐是有迹可循的,他们知道我会把在圣母大学的时光当作是一段享受的旅程。而且,我的文书肯定是很好的,不然招生官怎么知道我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还能把我打捞上岸。
当然,以上只是我自己的推测和猜想,可能不全面,也不见得都对。有机会的时候还是让大心告诉你们答案吧嘿嘿。
07
我最喜欢你——王灵犀!
想对自己说,王灵犀,你不愧是我在这个世界上最喜欢的人,以后我也会一直比任何人都要喜欢你的。
对后来人,我想要推荐一下我在申请季经常会聼的歌:《Feel Special》–TWICE和《Answer:Love Myself》–BTS。在对人生和前路感到迷茫的时候,听这些充满希望和力量的音乐,总能够振奋人心。如果可以的话,在听到《Feel Special》中的“You make me feel special/就算这世界想把我击溃/就算用残忍痛苦的话将我刺痛/因你的存在,我能再次露出笑容”和《Answer:Love Myself》中的“You’ve shown me I have reason/I should love myself/每一步努力走过的路,都将替我回答/昨日的我、今日的我、明日的我(都是珍贵的我)”时,也想想让你热血沸腾的人和事吧。
▲ 王灵犀